据金融时报的报导和政府官方统计,24年美国公民申请英国公民身份创了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尤其是Q4大选后同比暴增40%。申请签证的那就更多了,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想避一下新总统川普的风头(或者更大层面上美国社会剧烈右转的趋势)。
坛上美国居民占绝大多数,所以特此写一个快速指南,帮助大家增进一些对英国生活和签证方面的了解。
首先快速说下最重要的内容,身份问题。英国的工签是5年拿永居(永居后1年可入籍,共计6年拿护照),如果是婚绿(即如果前序签证是5年配偶签,则可以省掉永居后的那一年,即5年拿护照)。绿卡到手后没有居住天数要求,但要求至少每两年入境一次,且保留与英国的某种联系。
可以看到这个时间刚好覆盖一届总统任期,之后想继续居住在英国或者去其他地方都不错,相信很多美国来的都是这么想的。
下面是稍微详细一些主要签证途径:
- 配偶签(5年永居导向,包括未婚同居以及同性伴侣,有家暴保护)最简单又最难的途径,相信你坛大部分人用不上。
- 工签(5年永居导向,可换工作,当然需要下家也能赞助工签,在英国这不是什么问题)注意需要工资达标才能下签,有两个值,甲是工签最低薪资(目前是38700英镑,折合5万美刀),乙是单职业现行薪资(大部分都低于38700)。这两个值政府都可能会调整,要拿工签需要合同上的薪资达到甲乙两者的较高者,一般来说是甲,即38700英镑,但对于程序员以及软件开发来说,现行标准是49400英镑,所以需要拿到这个水平的合同(难度并不高)。
- 人才签证(3/5年永居导向,数字科技/文化艺术/学术研究领域,要么有获得过业内认可的奖项,申请无需背书,如果没有得过奖那就需要背书,比如有大学给开的工作邀约,这种特别适合学术界职业的,难度比工签大一点)。
- 学习签证(学习签证不管是在校阶段的学生签证还是毕业生签证都非永居导向,也就是不能直接拿永居,但作为合法签证可以计入10年合法居留申永居的年数内,这个可以配合其他签证只要总计达到10年就能拿永居。另外还有一个20年居留拿永居的途径,这个是合法与不合法的居留时间都算上的,也是许多黑下来的拿身份的选择)。
- 毕业生签证(可以看成是无需雇主的工作签,给2年,博士给3年,但没有永居导向,可用来凑十年合法居留的时长,也可以先骑驴找马,切换成其他签证种类。有两个版本,英国大学毕业的全员都有,国外大学毕业要求是世界前50名的任意学位,只要是过去5年内即可)
- 如果持有香港或者台湾护照,且18至30岁,则可以参加青年流动计划抽签,每年有2000个名额,还是比较好中的。给2年时间可学习可工作也可转换其他类别。
- 以上都是长期签证,短期居住的话英国暂时没有数字游民签但有一个覆盖面很广的标准访问签,可以旅行、探亲或者远程工作。英国的短期标准访问签证的最大优点是只限制一次性呆180天,但是并没有一年内的条件,也就是你其实可以出境几天再进来,但如果你连续这样在海关就可能会遇到询问你有没有正当理由(参考最近新加坡刷签证的例子,会要求说如果你真有需要则请尽快申请长期居留类别的签证)。
接下来简单说一下英国生活的好处,这是个人二十年的体验吧。英国并非移民国家,虽然也有一些非法移民吧,但总体相比其他移民国家还是较少的。这意味着生活中的服务成本,尤其是人工服务的价格不便宜。好处是都比较靠谱,尤其是官方服务(也就是牵涉到政府的服务,比如中央政府的公务员有国籍审查,新移民是干不了的)或者半官方的服务(邮政系统、医疗系统等等)。
另外一点是医疗服务,但并不是说NHS,英国的全民免费医疗应该都知道。我在之前的个人财务规划里也写过相关内容,低价、高质、快速的不可能三角形在不同国家的权衡不同。英国选择了免费、高质。代价是速度慢,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个人可以买私人医疗保险(很多雇主入职直接送团体版本的PMI)。在有免费医疗的国家,私人医疗保险非常便宜(英国的PMI一个月几十镑顶天了),主要解决的就是排队的问题。这个是我极力推荐每一个来英国的人购买的,在我看来每月最值得付的支出。医生其实会在NHS和私立医院两个系统都执业,所以不用担心专业度的问题。通常买PMI还会送在线GP(全科医生),能当天在线问诊或者转诊你。
工作上的话,薪水在中上层的打工人有一定差距,好处就是假期比较多,虽然不像欧洲大陆那么多,但每年公休加带薪年假也能凑30来天。而且英国是普遍流行居家工作的(我十年没怎么去办公室了),最差也是混合工作模式,这一点能大幅提升幸福感。
教育,公立学校全部免费,有少部分需要拼分数的(称作文法学校),也有需要付费的私立学校,看个人吧。
居住地选择,伦敦以及苏格兰是比较偏自由多元的,英格兰大部乡村则比较保守。我建议避开英格兰其他大城市,比较脏乱差,尤其是伯明翰。
羊毛,这其实没什么好说的,由于刷卡手续费上限的制约,英卡没有美卡那些高额奖励或者返点,好处是用卡交易带来强有力的保护,以及上面附带了各种保险。作为保险的发源地,英卡的保险极为强力,条件宽松,非常适合用来买些不希望出错的东西或者服务,比如机票或者小公司的商品。还有较多的金融创新产品可用。
还有什么值得说的我看情况会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