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建议你买 MagSafe 无线充电宝

之前有人在问,我想把这几年玩这个的经验总结一下,也算是给没买的人科普一下这里面的道理。

就目前 2025 年来说,基本市面上所有的第三方 MagSafe 无线充电宝都是不及格的。

其实充电的核心就一点:

  • 如何加大输入功率
  • 如何给电池散热

所以无论你是有线还是无线充电,本质上都是上面两条在综合起作用:新的技术和工艺往往可以提升电池的输入功率,也能逐步增加电池的耐热性,可以提升电池的散热效率,以及随着电源芯片的迭代和优化,最后综合的提升充电速度。

但是无线充电还有额外两个重要考虑:

  • 电转化为电磁波效率
  • 电磁波转化为电能的发热

这就是为什么无线充电标准刚出来时,功率仅有 5w ,因为要想突破更高的功率就必须解决上面所有因素的负面影响。而无线充电比有线充电复杂的根源就是线圈不匹配:你接收端(手机)必须与发送端(充电器)达到恰到好处的对正,以及合适的距离,才能做到相对最佳的充电转换效率。

这一切原本是很难的,也是早年困扰无线充电的主要问题 —— 你睡觉的时候需要仔细对其手机和充电板的位置,如果没有接触好,轻则无法充电,更惨的是有些手机会侦测到握手那点信号,显示充电,但是因为没有对齐,导致发热加剧后断开充电,一晚之后你发现手机完全没有充进去电的事情,并不少见。所以彼时苹果预告了 AirPower:通过几十个线圈平铺的方式来解决充电线圈对齐的问题:

但是开发了几年后,苹果罕见的自己放弃了,因为物理上几乎解决不了多线圈控制产生的额外发热问题,我相信假以时日,这项技术也能推出市场,例如 Tesla 这块充电板:


但是这样的方式本子上是给无线充电的缺陷打补丁,并不是根治问题的关键

所以当 Apple 在 2020 年发布 MagSafe 以及 iPhone 12 时,我一瞬间就意识到——无线充电的春天来了。对于绝大部分喷子,只在乎 Apple 宣称的 15w 功率太低,彼时国产很多手机的无线充电速度几乎做到了 30w ,但是我一眼就看出来比起充电速度,磁吸才是这项技术的核心,因为它解决了之前谈到的无线充电线圈对齐的问题,同时还解决了手机外置配件的兼容问题。

这之后各种 MagSafe 兼容配件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到如今无论是车载手机支架,云台几乎都做到了 MagSafe 兼容,让 iPhone 的配件商赚的盆满钵满,也同时让 MagSafe 这个标准得到最大的普及,不过这篇文章并不想详细讨论 MagSafe 的进化,我想聚集在 MagSafe 实用化中的一个小局部—— MagSafe 无线充电宝上。

我觉得回望过去的 5 年,市场上基本没有任何一款合格的 MagSafe 无线充电宝能做到替代有线充电宝的生态位置。这里我得补充一个但是 —— 很多人对充电宝的认知就是:给我快速把手机充满,我不在乎发热,而且我就是不想要带线。于是市场上依然活跃着大量的无线充电宝,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些充电宝的实际体验是真的很差:非常容易发热,5000mah 虽然轻薄,但是仅能补充 50% 的电力,10000mah 能补充一次完整的电池,但是体积和重量又 double 了,完全成了不可能三角:

MagSafe 无线充电宝的失败,苹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独占 MagSafe 磁吸双向通讯协议就是这个事情最主要的原因。

我们不妨来假设一个场景:当你使用有线充电宝充电时,充电宝只需要解决自身的能量转换效率(80-90%)解决自己的发热控制(电池电压 3.8v 转换为输出电压 9-12v)便是一款合格的充电宝。因为手机的发热它不需要关注,一来它仅仅是通过充电线线相连,并没有把自身热量传导给手机,而手机部分的发热(输入电流转换成 3.8v 锂电池电压)也没有被电池阻碍,两者各行其职。

而当你使用无线充电宝时,事情就复杂了,首先无线充电宝必然是贴附在手机背壳上,所以上述的过程需要在两者间叠加:

  1. 无线充电宝的内部电池先把电压转换到 9v 输出,这会产生热量
  2. 9v 输出转换为无线线圈的无线电磁波,这也会产生热量
  3. 手机线圈接收到电磁波,会产生热量
  4. 电磁波通过线圈转换成 9v 电流再传给手机 3.8v 电池也会产生热量

所有额外的热量不仅大大增加了两者的发热,而因为电池和手机贴合在一起,这种发热更难消散,从而进一步恶化了充电效率以及增加整体的发热。

这就是为何我不建议诸位使用第三方任何磁吸无线充电宝,首先电能转化为电磁波就损失掉 40% 的能源,大部分电量变为发热,其次额外的负重以及发热会使得这种充电方式非常难以握持使用,你只能放在一边等他慢慢充满,但是既然你不需要边冲边用,何不直接插线,速度更快的同时发热还更低?

但是苹果确使用了一个取巧的办法减轻了发热的问题:

当你拆开 Apple MagSafe 电池会发现里面居然有两块电池串联:

所以它采用串联的方式,一是把发热均摊到两块电池上,以及通过串联 3.8v 做到 7.6v 使其更加接近 9v 从而提升能量转换效率,减少发热。

而最为关键的是苹果通过 MagSafe 的双向数据交流通道,可以准确获得手机的充电状态,电池温度从而动态的控制电池的输出功率,进而把发热做到最低。

由此带来的缺陷便是——很多人抱怨这块电池充电太慢。

其实看清了上述设计目标,你应该能理解苹果对于这块电池的定位其实不是一个充电宝,而是手机的额外电池。

  • 额外电池会首先给设备供电, 如果有剩余电量,会给本机电池充电。
  • 充电宝会不惜一切给本机电池充电。

如果你玩过相机,看到这种东西,你应该能马上理解额外电池和充电宝的区别:

如果你是老二刺螈,应该知道这个,原理差不多 :troll:

所以这里面,能双向感知到手机的电池状况便是重心,而恰恰这个 API,苹果并没有开放给第三方 MagSafe 设备,哪怕是 Made For MagSafe 认证设备,也仅仅是许可给充电底座,而不允许安装给电池。

这也就导致市面上所有的第三方电池,均只能宣传自己的轻薄,宣传自己最高输出功率多大,确丝毫不敢谈自己实际用的时候发热有多大。多少人买了用过几次后就因为体验太差,再也不想使用。

为此我也专门做了个视频讲 Apple 原装电池和第三方电池在使用上的区别,有时间的可以点开参考:

除此以外,苹果自家的 MagSafe 电池还有个特点是可以逆向充电:

当你给手机有线充电时,当手机电量接近 80% 后,它会逆向给贴在自己背上的 MagSafe 电池包无线充电,这项技术也同样用到了 MagSafe 的私有通讯协议,所以第三方电池无法享受到这种便利:

而为何时 80% 才逆向充电?相信看到这里的人应该知道这个答案了—— 80% 的电池时,iPhone 发热已经大大降低,此时再给额外电池逆向充电,能减少整体的发热。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随着 Air 磁吸电池的上市,似乎又被推翻了,Air 的电池并不具备逆向充电能力,甚至用得居然是跟 iPhone Air 一模一样的 3.8v 电芯:

这一切的一切似乎又在告诉我们,苹果似乎也放弃了 MagSafe 电池的发展理念,开始单纯为了清库存和无脑充电而妥协了 :yaoming: 但是我想说的是:苹果如果你不做 MagSafe 外挂电池包了,请开放 MagSafe/Qi 的通讯权限,你自己不想卷,我确希望看见第三方配件厂商开发出更好的产品,而不是把这个技术垄断给自己。

看到这里,我希望我的这些年的折腾能劝你别在 MagSafe 充电宝这条注定的死路上徘徊,所以当你看到这类文章时,你笑笑就点开了:

当然此篇文章并不是劝退 MagSafe 充电器,恰恰相反,我个人是一直在推荐桌面 MagSafe 充电器,以及各种 MagSafe 配件:

最后的最后,如果你看了上面的介绍衡量得失后依然觉得无线充电宝值得入手,那么我个人还是比较推荐大品牌的产品,同时很多无线充电宝也带有线,可以一定程度上规避我上面说到的转换效率问题。此外还有很多无线充电宝也可以当作支架使用,无形中也增加了可用度,所以并不是彻底否定这个品类的存在。

149 个赞

未读先赞

2 个赞

充电仙人 :troll:

27 个赞

磁吸最大的好处是出门旅游不需要带线(在中国city walk没车没书包,充电宝揣兜里的时候尤为方便:troll:

功率和散热都是次要的,能充进电不至于没电打车回酒店就行,高铁出租车上刷泥潭也不担心没电:troll:

10 个赞

指正:MagSafe 无线 充电宝

有一个解决方案是MagSafe+有线充电。拉一根短线连上手机,充电宝会走有线协议,既解决了充电宝晃来晃去不方便拿的问题,又解决了无线充电发热大的问题。

5 个赞

去旅游没办法,来个薄一点的,发热吗,就只能忍了。不过感觉一出门就一直吸附充电会好一些,不要等电量下来再充

可是苹果自己的充电宝真的好差

充电效率低且容量小

这是为什么呢

他们技术不行吗

还是到达他们的标准成本太高了

再来一根自带的线就完美

1 个赞

是,确实有这种东西,例如 Ecoflow这个系列就自带充电线,可有线也能无线:

1 个赞

串联才是电压相加吧 :melting_face::thinking:

桌面上的充电设备比如magsafe三合一都挺好看的,但是普遍占地方而且是真贵啊

不过,先加入指正:是串联不是并联。

我有一个 Anker 的 MagSafe Qi2 充电宝和一个 Apple的 Lighting接口的,发热量:
Apple MagSafe 反向充电 > Apple MagSafe 正向充电 > Anker(川皇同款),电池 nominal 7.7V

1 个赞

你这个就是外挂油箱先用先丢的思路,合理的

1 个赞

它的设计目的就是让你全天候贴在手机上当作一块额外电池,不影响发热,但是确实在增加重量 :yaoming:

其实它更像曾经的苹果皮,只不过做成了无线版

2 个赞

是这样,把这种magsafe充电宝当成应急充电用就是不对的,发热注定效率低下甚至影响电池寿命
但我很喜欢这种magsafe充电宝5000mAh的设计,他就是该设计的小,轻便,10000mAh就重了,场景就是你要出门玩一天,然后出门100%电量时就把它挂上当额外电池,此时发热也会小一些,然后没电了再拆下正常用手机。

5 个赞

看到上面说副油箱思路,那个确实是温度最低的情况。官方那个就很合适,既没有高温问题,又因为几何形状的原因,贴的很牢固。

1 个赞

有点意思,所以磁吸式充电宝真正的有效充电容量只有一半,虽然省了一根线,但却多了100%的电池重量?这么看其实反而更重了。

很多充电宝都带各种接口的线吧

我物理还给老师了

1 个赞

是的,如果同一个充电宝,用有线输出还是用无线输出,输出的最终能量,无线方式几乎只有有线方式的一半。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