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上没有看到量化的讨论,作为去年6月冲AC石膏的那一波之一,开始纠结要不要续年费,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讨论假设
- UR 估值 1.6 cpp
- PYB 报销 只考虑 organic spending
- AC转点只在 20% bonus session
- 明年tavel 类别1.25CPP PYB依然存在
- Travel 类别持有其他 至少 3X的卡(CSR / CIP / Citi Premier etc, etc.)
PYB
如果要max 每年 200k 的 PYB limit,我们需要在bonus session转点 153.85k UR,这样可以获得 200K 的 AC。
- 转点成本 : 153.85k * 1.6 CPP = $2461.6
- 变现:200k * 1.25 = $2500
- 隐含成本:2500 * 0.03 * 1.6 - 2500 * 0.01 * 1.25 = $88.75
这样算,即便是max 了 UR 1.625的 value,考虑到organic spending 的隐含成本,PYB也净亏 $50.35
UR 估值不定
假设估值是x,breakeven的情况下
2500 - (2500 * 0.03 * x - 2500 * 0.01 * 1.25) = 1538.5 * x
x = 1.568 cpp
(所以对UR估值低于1.5 的话, PYB 似乎是赚的)
出票
假设潭友平均画像的刚需,每年西海岸往返亚洲往返一次(150k往返)
- 持卡benefit: 150k/1.2 - 150k/1.3 = 9.62 k (point) ~ $120
这样看,如果账户没有囤AC点 且 AC是唯一出票方式,转点10%就可以对冲 $99 的年费。
但考虑到市场上大量 AS的泛滥,即便是不大规模MS的朋友可能也会有AA (citi QD)/ AS 甚至 AF VS etc. etc. 补充出票,以及马上支持单程的NH,不断暖心升级的AC在未来一年是否还是稳定的出票工具就真的见仁见智。
总结
- 如果只考虑PYB,且真的用AC去刷Travel 类别,不值得长持,花活变现UR的话,不能scale还容易被杀
- 如果有换票刚需且AC是唯一途径,值得长持,如果账户里已经囤了海量AC,不值得长持
- 当然了如果 有大量 “帮朋友换票” 需求,能max 25k的转点bonus,还是值得长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