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自己跑了一趟古巴的哈瓦那。
漫步在這裡的街頭,看著色彩鮮艷的西班牙殖民地時代和蘇聯風格的建築魔幻地共存,不由得感歎這個城市因為它的歷史所締造出的獨特。
距離導彈危機和海明威的去世已經過去了60多年,但這個國家似乎凝固在了上世紀那個時空中,不曾再改變。
很少一大早喝酒的我,也來到海明威曾經流連的這家小酒館,點了杯Mojito,致敬一下這個對於他而言意義非凡的城市。
緣起
古巴,大概是我以前在《尋找他鄉的故事》這類旅遊紀錄片中才會看到和想到的名字。直到這兩年自己萌生了想要到訪全部195個國家的願望之前,他從來都不在我夢想中的旅行目的地裡。而對於歷史和政治認識都不深的我,粗淺地對古巴貼滿了封閉和落後這一類的標籤。
這些年來我一直盤算著到邁阿密玩一趟。但這個地區每年夏季的颶風讓我很容易就錯過一年中到這邊最佳的時間。2024年,當終於又一次計劃起邁阿密和Key West的行程,忽然想起和佛羅里達之間僅僅相距一小時飛行時間的古巴,於是就決定也到這邊來看一下。
就這樣,古巴成為了我在加勒比海地區的第一個旅行目的地。
旅行風險提示
美國政府目前(2025年3月)仍不允許美國公民以“觀光旅遊”為目的訪問古巴。然而,“支援古巴人民”屬於法律允許的訪問目的。這個極具想象和操作空間的法律陳述,各位請自行解讀。
對於非美國國籍,但持有可免簽進入美國進行旅遊等短期訪問的護照的外國公民,在到訪古巴後可能會失去透過ESTA免簽進入美國的資格,轉而需要申請普通的美國簽證。如果有這方面的顧慮,請自行征詢法律意見。Reddit等網上社區也有以歐洲公民為主的類似這方面的討論。
簽證
我到古巴旅行的時間是2024年5月,剛好在中國政府宣佈中國護照持有人可免簽證進入古巴90天的消息宣佈的時候。但我是入境古巴後才看到這個消息,所以還是在邁阿密機場的AA櫃檯花了USD $100買了這個簽證性質的古巴旅遊卡(就是一張粉紅色的紙而已)。
需要提醒一下,在古巴仍然在售賣旅遊卡的時代,從美國到訪的旅客(無論你是美國公民與否,只要你從美國飛往古巴),需要購買的是粉紅色的旅遊卡,而其它國家的國民購買的是綠色的旅遊卡。簡單的一個顏色區分,道出兩個國家之間法理上仍然緊張的政治關係,因此即使中國護照持有人目前可以免簽到古巴,但如果你是從美國出發,行前準備時仍然請仔細考量關於簽證的問題。
注意:2024年7月起,古巴啟用網上電子簽證系統,取代原本的旅遊卡制度。
機票
AA和DL每天都有數班來往MIA-HAV的直飛航班。我現金購票的價錢大概是USD $300,這個價錢已經包含了在古巴旅行期間的旅遊保險(你的登機牌就是保險證明)。和申根簽證需要另外購買單獨的旅行保險相比,古巴這種直接包含在機票費用內的方式顯然是更省事的做法,建議申根國家反省和學習
因為我中國護照和美國綠卡的名字不一樣,訂了AA機票(用的中國護照名字)後沒有自動關聯到我的AA常客帳戶。打給客服要求關聯的時候客服問我去古巴的原因。回答“支援古巴人民”。客服聽罷表示PNR已經成功關聯。
一段時間後在AA App裡看見Upgrade Offer,返程+$50 升級到大板凳商務艙,於是就從了。純粹作為體驗一下從社會主義國家回到資本主義國家的這一段,要顯得自己物質一些
貨幣及通訊
從2021年起,古巴政府不再區分以前專供外國人使用的貨幣CUC,僅保留官方貨幣Cuban Peso(CUP)。實際使用上,古巴人民首選的貨幣是美金。行走在大街上,迎面而來的幾乎所有人在跟你打招呼的時候都會問你需不需要換錢?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要你手中的美金。而餐廳一類的場所更是對美金,歐元等外幣持非常歡迎的態度,提供具競爭力的兌換率。所以可以在餐廳用美金吃一頓飯,找回來的是古巴的Peso。個人感覺並不需要特別在行前兌換Peso,身上有美金現金即可。
提別提醒,因為美國對古巴的金融管制還在,所以主流的Visa, Master, American Express這些信用卡在古巴都完全無法使用。美國的金融類別的網站,例如Chase,American Express,Fidelity等,在輸入網址後也提示無法顯示或是自動跳轉,提醒無法在當前所在國提供金融服務。
通訊方面,我當時用的是自己的Google Pixel 7加上Airalo購買的古巴eSim。個人體驗是訊號極佳,在哈瓦那任何地方都能暢快地上網。自己住的民宿提供的Wifi也意外地有非常順暢的體驗,所以我的這趟旅行並沒有經歷網上很多遊記所提及的古巴上網需要買專門的上網卡,網速慢和非常卡頓的問題。
出發到古巴前,我先在邁阿密玩了幾天。訂的飛往哈瓦那的班機是早上6:05起飛,7:20抵達的。所以早上3點多我就已經從酒店叫了Lyft到MIA。
習慣了提前在網上把登機手續辦好然後到機場施施然地只是過個安檢然後直接到登機門的我,因為AA不在飛往古巴的航班提供Online Check-in,所以只能到了機場後再到櫃檯辦手續。往古巴的航班AA安排了專門的櫃檯,就像自己以前見過的飛往諸如菲律賓一類的目的地的航班一樣,排隊辦登機手續的返回古巴的古巴裔美國人,每個人都帶了無數的裝滿了各種物資的箱子。這次排隊是我這些年來感覺自己距離誤機最接近的一次。櫃檯的工作人員一副輕鬆的樣子和乘客聊著天,把排在長長的隊伍裡的我急得滿頭大汗。而終於排到我的時候,這個地勤姐姐看了眼我的起飛時間,說喔你快要趕不上了哦。我心想如果妳們動作迅速一點,這個點我肯定已經坐在飛機上了。
辦了登機手續拿了登機牌,地勤小姐還在我的登機牌上手寫了“VISA?”的字樣,因為我當時還沒到就在旁邊的賣VISA的櫃檯買我那張粉色的旅遊卡。買旅遊卡可刷卡,$100還能刷在AMEX上。但如果我有提前準備,實際上可以在網上先買,然後他們郵寄到家,這樣能大概省個二三十塊。寫這篇遊記的時候古巴已經啟用電子簽證,所以在MIA賣旅遊卡的櫃檯,很可能在一段時間後就消失了吧。
5月的古巴,和邁阿密一樣都有些讓人感覺黏糊糊的濕熱。早上7點過後已經抵達的我,在簡單的入境手續後出了機場。
機場通往外面的門打開的瞬間,我似乎看見了大概是8,90年代的中國的樣子。和等在外面的計程車司機通過Google Translate比劃了一下,同意以$30的車資把我帶到哈瓦那市中心。這一路上因為語言不通,即使坐在副駕駛的位置,但仍然和司機沒有什麼交流。去往哈瓦那市中心的路上,窗外看見稀稀落落的平房和低層樓房,像是中國的城鄉結合部的感覺。目之可見的物質資源的缺乏,卻並沒有怎麼反映在古巴的人民身上。在街上走著的行人,尤其是學生和上班族,都是一副衣著乾淨整齊的樣子。他們臉上那種精神奕奕,讓我印象深刻。
由於抵達的時間是早上7點多,而訂的民宿要下午兩點才能入住,於是整個上午,我拖著行李箱穿梭在哈瓦那老城的街頭。看見我這個少見的亞裔,路人不斷地跟我打著招呼,問我從哪裡來。這些招呼的背後,更多的是在問我要不要換錢?
在街頭逛到接近中午時分,在街上有個給樓上餐廳招攬客人的年輕人跟我打了招呼,把他手中的菜單遞了給我,問我要不要到樓上的餐廳吃些東西,說有音樂,有Wifi。
對於古巴人民而言,日常生活面對的不僅僅是基礎生活物資的欠缺,而互聯網基建的落後,也讓他們想要無阻礙地接入網絡,成為一件奢侈的事。古巴人日常需要購買預付費的上網卡,通常以小時為單位,才能上網瀏覽。但縱使是這樣,也抵擋不住古巴人渴望與世界交流的熱情。事實上,古巴政府對互聯網的管制異常地寬鬆。主流的美國網站,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這些,都沒有任何的封禁。流行的即時通訊軟件WhatsApp這些,也可以隨意使用。
有版友問及是否能連上促進彼此交流的小軟件?答案是可以的
上到這家大概在三樓還是四樓的餐廳,年輕的樂手在演奏著樂器唱著歌,氣氛輕鬆。
因為天氣炎熱,這頓飯我一口氣喝了三杯酒。主食是龍蝦。而飯後我想要加個雪糕作為甜品,服務生小妹接了單子後一會兒回來遺憾地跟我說雪糕賣完了。
古巴因為物資缺乏,餐廳裡供應的飲料提供的都是循環使用的不鏽鋼吸管。對比起當時美國正在大流行的紙吸管,不鏽鋼吸管帶來的實在的口感讓人欲罷不能。
飯後結了賬,服務生小妹給我遞過來一支油性筆,讓我也和大家一樣在墻上寫些什麼留念。
我單獨給小妹塞了$1美金的小費,她一副非常感激的樣子。在我看來,小費永遠應該是Optional,金額由客人自由來定奪,而服務人員對小費不應該有任何的期待,但偶爾收到小費時表現出的謝意和驚喜,才是讓雙方都感到自在的小費模式。
從這$1起,我開始踐行這趟旅行的初衷,“支援古巴人民”。
這次住的民宿是在AIRBNB上找的。當時第一眼就被這個塗了藍色墻壁,房間外有個陽台,能看見外面街景的照片吸引到了。這張照片是我自己實際入住後拍的。這個叫Apartment Chacon 201的民宿,每晚要價大概是USD $100,帶有廚房,客廳和浴室,也提供了穩定和速度不錯的Wifi,總的來說感覺還不錯。
民宿在舊城中熱鬧的居民區,距離附近的景點,例如海明威小酒館,El Malecon大道這些,都能步行前往。所以在哈瓦那的這幾天裡,除了要到距離遠一些的例如革命廣場之類的景點外,我基本上都是走著去。
在古巴旅行,乾淨的水是需要注意的問題。雖然民宿裡有看似普通的自來水,但實際上這些水來自每家每戶樓頂上一個大的藍色儲水罐。這些儲水罐在用完後重新裝載,日常生活用水則是通過屋內的水龍頭流出來。因為自己戴隱形眼鏡,所以每天早晚摘戴的時候都是用瓶裝的礦泉水洗手。而當地導遊也提醒不要飲用所謂的“自來水”,以免導致身體不適。
住處附近很多餐廳直接就在居民樓的一樓營業,桌子也擺到街上來,但並不擁擠,反而挺有序的。這總讓我有點人在歐洲的錯覺。
因為美國的禁運,哈瓦那的物資非常缺乏。但你卻又能在餐廳裡點到百事可樂和西方品牌的啤酒。這些可能是依靠頻繁來往古巴和美國的人一箱箱背回來的?
步出民宿的陽台,直接就能和對面住戶的陽台相望。街上的餐廳打著遮陽傘,從早餐時間開始營業,一直到深夜。
在民宿入住後我洗了個澡,睡了個午覺。傍晚的時候醒來,在Yelp上查找了一下附近的餐廳。距離我最近的一家,基本上是下了樓不到200米就到。非常方便。
和很多不發達地區的居民區一樣,民宿所在的這個社區,很多青少年常常在街頭流連嬉鬧,但並沒有讓我感到不安全。從我入住的下午開始,每次進出民宿的時候都有個20來歲的小青年主動跟我打招呼。他踩三輪車謀生,但大部分時候似乎也並沒有特別在意工作賺錢,反而都是在自家附近遊蕩。
我這天吃晚飯的餐廳在一個三四層的居民樓裡。這棟樓其中的一側的每一層樓,都是這家餐廳的經營範圍。我來到頂層,找了陽台上的位置坐了下來。
這頓晚飯我一個人吃了大概33美金。這應該是在古巴普通人一個月的薪水了。實際上我是點了比自己能吃的份量要多的食物,也點了酒。坐下的時候跟侍應生要了水。原本覺得坐下先要杯水什麼的是理所當然的事,結帳的時候發現這個瓶裝水也是要收費的。
在這個物資匱乏的國度,物價或許會便宜,但不會免費。
休息了一晚,第二天早上我被樓下漸漸熱鬧的煙火氣喚醒。就如在這裡的每一個日夜,這些過著普通日子的人們,對眼前大概不會有什麼波瀾的生活並沒有非常熱切上進的追求,只是以自己習慣的方式平靜地過著平平無奇的另一天。
我走到民宿的陽台外,看了眼附近的住戶,嘗試和他們一樣呼吸著這裡的生活日常。
在住的地方附近逛逛,會看見一些教堂建築。
而古巴的標誌之一,街頭五顏六色的老爺車。由於美國的持續禁運,這些老爺車其實並沒有能獲得很好的零部件替換和修繕,在哈瓦那的街頭,能聞到非常濃重的柴油味。
居民區裡隨處可見的塗畫在門上或是墻上的畫。
距離入住的民宿不遠處,就是這個海明威的五分錢小酒館。無論是否用網紅景點這些詞彙來形容,我們必須承認,既然遠道而來,人們自然更願意去那些據說是有故事的地方看看。
我對海明威的了解不多。而這趟到古巴和之後在Key West的行程,讓我花了些時間去了解他的生平。海明威的一生,花了不少時間在世界各地旅行。我想,我們這些也熱衷於旅行的人,其實內心也有像他那樣讓自己的人生過得不平凡的渴望。
哈瓦那街頭不時可見的雕像,始終提醒著我,這個國家與歐洲殖民者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
在這個艷陽高照的天氣裡,我一個人從早上就在街上流連到中午,看見路邊的餐廳,瞬時五郎上身,饑餓感馬上上來了。
女服務生聽見我問及冰咖啡,說可以給我冰塊,把熱咖啡沏成冰的。
主食我點了雞肉菠蘿配飯。幾頓飯下來發現菠蘿似乎是在古巴廣泛使用的食材。
飯後忍不住又追加了一杯Frappuccino。
埋單的時候古巴的餐廳都提供一個有意思的小盒子,讓你把錢放在裡面。而和之前幾頓飯一樣,我又單獨給服務生$1的美金小費。每次看見她們欣喜的樣子,我總覺得這才是小費的意義所在。
午飯後在附近的閒逛,更多是想看看不同的建築風格。
相對熱鬧的市中心附近,街頭泊著一輛輛顏色鮮艷的老爺車,等待著載著遊客到哈瓦那不同的景點參觀。
在哈瓦那的國會大樓,建造於在古巴還沒有和美國交惡時。
就在我走在階梯上,試圖想要到國會大樓裡參觀的時候,不遠處的軍人對著我吹響了哨子,揮手示意提醒我不能接近。我意識到這天是已經過了開放參觀的時間,只能離開。
從國會大廈附近離開,我繼續步行前往港口邊上的手工藝品集市。路上經過一處舊式的市場。這個市場破敗不堪,但坐在裡面的攤位的年輕人臉上依然是展露著笑意。
那一刻我有點觸動。想到自己每天坐在光鮮明亮的辦公室裡抱怨著工作上的種種,但世界上有很多人生活在不同的物質環境裡,卻是以截然不同的態度面對自己所處的生活。
旅行除了給予我走出門去看世界的機會,也讓我能更深切地思考自己所處的人生。
縱使樓閣頹敗,仍然阻擋不了植物的向陽和生長。
那些你不曾想象過的人,其實也在你看不見的角落裡縱聲歌唱。
行至港口岸邊,這個叫Mercado de Artesanía的位於兩層倉庫建築內的手工藝品市場。
炎熱的天氣讓我看見雪糕啤酒之類的冰品都忍不住想要來一個。混合著椰絲的雪糕,似乎真的很久沒吃過了。
晚上在住處附近的另一家直接在街上營業的餐廳。
晚餐點的墨魚汁混合製成的意粉,相對於哈瓦那很多餐廳鹹到一個程度的龍蝦,口味是出乎意料的好。
這天早上我從民宿出發,再一次步行往國會大樓附近,跟之前一天在那附近街上向我兜售老爺車旅行的這個導遊碰頭。
走過去的路上看見街上這個軍事展覽廳。
帶我坐著老爺車觀光的導遊和司機,說著流利的英文一路給我介紹著各處景點。而我也跟他們提問關於古巴人的日常生活。
不少古巴人大概終其一生都生活在這個因為政治原因而與外面世界隔絕的環境中,但他們的日常生活卻又顯得跟外面的世界有著很緊密的聯繫。
這架年紀大概比我父母還要大的老爺車,載著我在哈瓦那街頭上觀光的時候,車里播著的音樂還有Charlie Puth的《We Don’t Talk Anymore》。
哈瓦那的革命廣場。有點出乎我意料地人煙稀少。導遊和司機在廣場上把車子停下,簡單地跟我介紹了一下,然後讓我自己到面前這個Jose Marti紀念碑,讓我坐電梯到頂上去看看,說風景很好。
大名鼎鼎的Ernesto Che Guevara的鐵線雕塑。所在的建築是古巴內政部大樓。
Jose Marti紀念碑下的入口,進門後是Jose Marti的紀念館。而從這邊坐電梯到頂層的觀景台。電梯裡還有一個古巴大媽擔任操作員。我進電梯的時候她正坐著一邊按著電梯按鈕,一邊拿著一包零食在吃。她的形象和工作作風讓我想起以前國內的國營單位的普通職工。那是不需要擔心自己失去工作,可以一輩子依靠著這份薪水過著波瀾不驚的平靜日子的生活。沒有改變。不會有改變。那張電梯操作椅和那個電梯,貫穿她整個職業生涯,從起始到盡頭。
頂層的觀景台是在室內。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有窗戶讓遊客隔著玻璃往外拍照。
在最具政治標誌的哈瓦那革命廣場,周圍寬闊的馬路上卻並沒有幾輛車子在行駛。
我出生和成長在八十年代的中國。童年記憶中那些蘇聯援助的風格的建築,在中國早已逐漸消失,但在古巴卻還存在著。對於西方遊客而言,這些風景代表一種截然不同的政治文化,但對於像我這樣背景的遊客,這樣的景象帶來的卻是內心深處的一種熟悉感。
觀景台地面上的裝飾性標識。告知從哈瓦那和其它一些城市之間的距離。而這些地點的選擇,背後也有古巴政治歷史的意義。
原本跟導遊訂的只是一個小時的觀光,在到了革命廣場後,他問我會不會考慮再加一個小時,然後他還會帶我到古巴的“熱帶雨林”去看看。我其實興趣不大,但覺得他一路的講解其實也還挺不錯,於是就答應了。
這第二個小時的行程,往城市的邊緣走得更遠了一些。而路上他也繼續給我介紹看見的一些建築和相關的歷史。
這個導遊口中的哈瓦那的熱帶雨林,其實就是一片樹林而已,並無特別之處。
回程前我給今天載著我這輛老爺車拍了張照。這輛不知道還能工作多少年的車子支撐著導遊和司機兩個人的生活。
返程路上我們聊了一陣。導遊跟我說,他今年35歲,他的司機表弟32歲。兩個人這輩子都未曾離開過古巴,因為申請任何國家的簽證時都不會被批准,因為對方知道自己離開了就一定不會回來。
坐完老爺車回到市裡,我在住處休整一下,再在Yelp上看看附近的餐廳信息,結果發現還有家日本料理,於是就逛過去看看。
在世界上最封閉的國家之一吃泥潭國料理,總有些時空錯亂感。
我覺得餐廳是盡力了,但味道是真的不怎麼樣。而這家店的女服務生真的是一句英文都聽不懂,全程只能身體交流。
飯後又繼續當起了街溜子,到處瞎逛,看到有意思的就拍一下照。這是原本打算到El Floridita,另一個海明威在哈瓦那的常駐點,再在這邊喝杯Cocktail。不過那天有點累,最後就過門而不入。
居民區隨處可見的大幅古巴國旗。
這天晚上在餐廳點的海鮮飯。和西班牙的海鮮飯相比,大概真的是隔了一個大西洋的口味吧。
離開的那天,早上四點我就起來了。簡單地收拾了行李,在陽台看了眼清晨四點的哈瓦那街頭。對於生活在這裡的人而言,這只是一個普通的夜晚和清晨。而對於我這個訪客,這是一次不知道以後還會不會再回來的道別。
從民宿離開前把這幾天從他們冰箱裡拿的瓶裝礦泉水,喝的各種果汁,汽水,啤酒的錢都結清了。
民宿主人在我入住那天就給我安排好了離開這天負責送我到機場的計程車。我也趁著付這個大概$30美金車費的機會,把身上剩下的Peso,某些商家給我找贖的歐元,用美金填補剩餘的部分,一次用掉。
還記得離開之前那晚從餐廳回到民宿時,幾乎每天都在街角看見的這個都會跟我打招呼的三輪車夫用他很有限的英文跟我聊了幾句。得知我第二天要離開,他問我有沒有用剩的洗髮水和沐浴露這些可以給他。我說第二天早上離開之前還要用,然後給了他$2作為Gift。
在HAV辦登機手續用的是Business的櫃檯($50掛壁回程Upgrade)。看見排在我前面這一家古巴人家的小女兒坐著Business Class飛往美國,心裡感慨一下過去幾天里自己所遇到的所有那些希望能離開,到外面尋找新的機會,但卻又沒有能力離開的人。
我們都有著憑著自己努力能改變的那部分的人生。但每個人也都有自己再努力也不一定能改寫的命運。
上機後發現我的1A位置和旁邊的1B被一對老夫婦佔了。1B的乘客站在我身後,我們等著空乘跟老人家解釋位置是預先劃分的,然後把老人帶回自己的位置。坐下後我跟坐在我旁邊1B這個在美國做生意的古巴小哥說剛才一瞬間以為自己是坐SouthWest回美國。小哥聽了後笑不攏嘴。
在古巴短暫的幾天旅程結束,起飛後我看著窗外這片坐落在加勒比海邊上,孤獨,但又渴望與世界接觸的土地,感覺複雜。
沉迷於在國外旅行時在不同國家拍攝日落日出照片的我,就以El Malecón日落時分這張照片結束自己在泥潭的第一篇遊記。謝謝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