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观察和反思的能力很强,感觉是运营奇才
学到了很多有趣无用的冷知识…
比如苹果(水果)其实是舶来品, 旗袍开叉的设计怎么来的(但这个似乎跟清朝装扮冲突,懒得考据了),香烟广告为什么没用,
德国废弃铁质马掌到剃刀(这里面也涉及中国人因为以为鹅卵石打磨铁质马掌有用,所以只认可汉堡来的马掌,英国等其他国家的就得先去汉堡“包装”一圈…多典型熟悉的套路……)
还有当铺,我对当铺的印象还是还不上债了才去抵押物品,以为当铺老板会管现金流会估值算基本利息,学鉴定假货和维护交际圈就行。
实际上当时很多时髦女性就用当铺来提现+仓储了,夏天到了就去当铺抵押自己冬天的时装,既省家里空间又有钱买夏季新衣服…
2 个赞
作者是上世纪20-30年代在上海开办广告公司的卡尔·克劳。因为从业的关系,想了解中国最早的广告业是如何运转的,却发现这与其说是一本讲广告的书,不如说是一本讲族群和人性的书。最近看了不少外国人写的不同时期的中国的书,大多充满偏见。这算是难得的持正面态度的一本了。
这本书真的很有意思 我推荐语写太烂了…
就是从 比较有business sense的人从他观察到的普通人的生活/购物观念中做生意的故事,充满了市井烟火气和“变化”
打开豆瓣有四个我关注的人都读过这本
1 个赞
作者有一节讲
上海太干净了以至于没有海鸥…因为人类会略夺所有有可能产生利益的东西,比如老外浪费了一半的烟被拾荒老人重卷烟… 对比之下大连走私利润颇丰,没人捡废品…就到处是烟头…
还有最开始统计洪水受灾情况,找了教堂的主教/教父,拒绝透露信息。 找了个翻译但是过了三天暗示不行了要开掉翻译,翻译就主动引荐了丐帮帮主。丐帮帮主本来用科学的方法管理约束乞丐行讨。 灾民的涌入抢了丐帮的饭碗… 所以丐帮的抱怨就大致反应了洪水受灾的情况。 引申到行会与民主的讨论。
聊工作他会写中国人花钱买听起来好听的岗位,聊美容院-好莱坞电影明星的骗局,聊裁员裁掉能力强的。
一方面是更方便找工作(主管裁的时候良心不会痛), 有些是因为嫉妒。 为面子保护能力差的替能力差的干活这一类的。
一些更无聊的小例子
讲中国人黑心黑心论这一点
感觉银匠、丝绸等有着文化传承的家族把关的就不黑心,都不愿意坏自家口碑。 建造包工头都会偷工减料拿利益。
还有出版商专门做一本杂志骗老外的广告生意,是唯一一家会在当月出杂志的(其他有延迟), 封面每次都很花哨,赌老外不会看内容………
看完了,不过后面感受还是偏向无聊了。
像是骗局和人情世故梳理盘点。
2 个赞